色谱基础---塔板理论
作者:天谱仪器 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20-07-24 10:34 浏览量:
塔板理论
1941年马丁和辛格建立的“塔板理论”模型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,设想其中均匀分布许多塔板,并认为在每个塔板的间隔空间内,组分在两相中立即达到分配平衡,经过多次的分配平衡后,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,并得到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的表达式。同时塔板理论还引入理论塔板数(plate ntlIllber of theoretit·al plates)和理论塔板高度(plate height)作为衡量色谱柱效的指标。
塔板理论是色谱学的基础理论,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,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,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,随着流动相的流动,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,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。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,则其分离效果就越好。
塔板理论导出了色谱流出曲线方程,成功地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的位置和形状,解释组分的分离,提m定量评价柱效的参数,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——例如,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直沿用,但塔板理论昕依据的分配平衡在色谱过程中只是一种理想状态,它的某些假设与实际色谱过程并不相符,如要求组分立即达到分配平衡、流动相脉冲式进入色谱柱、忽略组分在色谱柱内的纵向扩散等。事实上,组分在两相间分配需要一定时间、流动相连续进入色谱柱、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纵向扩散也是不能忽略的。塔板理论没有考虑各种动力学因素对色谱柱内传质过程的影响,流出曲线方程不能说明载气流速、固定相性质等凶素对色谱峰展宽的影响。
本文章来源于百度百科 全国服务热线15588286900